页面导航:多文旅游网 > 安徽旅游 > 合肥旅游 > 庐阳旅游 > 正文

李鸿章故居

2017-11-03 11:24 来源:多文旅游网 景点关注指数:9543

庐阳旅游 庐阳古迹 李鸿章故居图片 庐阳十大景点

  李鸿章故居是晚清军政大臣李鸿章的家宅,位于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是合肥市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居。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前厅布置了李鸿章生平展,该展览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即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中厅和小姐楼则采用复原陈列的形式展现了李家接待客人和家眷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情况,充分表现了江淮地区的建筑风格。

  东面的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则是在丰富李鸿章生平展的基础上开放的,充分揭示了这个晚清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集团-淮系集团在李鸿章的领导下,对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故居自开放以来,吸引了大批游客,成为合肥市的十大景点之一和市民心中的首选景点。

  1902年李鸿章的灵柩从北京辗转运回合肥,1903年葬于合肥东郊的大兴集。李氏家族后人为祭祀他,在墓旁建造了规模庞大的享堂。1985年,享堂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享堂是对墓上建筑的通称,即在墓旁的建筑群。

  现存的李鸿章享堂占地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名人墓园,分为享堂区、合葬区和仓房区。享堂有前、中、后三进,两个四合院,分为门厅、前堂、寝堂。西侧是李鸿章与赵氏夫人合葬墓,墓前有神道碑引导。神道碑上主要记述了李鸿章的一生以及朝廷追赠他和封赏李氏子孙的情况,由桐城派大家吴汝纶撰写。

  东侧是仓房,主要是储藏用于维护享堂和日常开支的粮食,现布置有《江淮地区农俗陈列》。该陈列用大量的实物展现了江淮地区的农具以及农民的生活情况。

  

李鸿章故居问答

  • 李鸿章故居位于什么位置

    一、李鸿章故居是晚清军政大臣李鸿章的家宅,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 二、故居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是合肥市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居。 故居前厅布置了“李。...[详细]
  • 李鸿章故居古今的变迁

    李鸿章的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河路的中段,李家的祖先由江西迁来合肥的肥东,自李鸿章这一代起开始发迹。李鸿章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二,其余五人也身居高位,在当时非常地显赫。他们聚族而居,深宅大院可以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时称“李府半条街”。...[详细]
  • 从李鸿章故居到包公祠怎么走

    从 李鸿章故居 步行到“鼓楼桥”公交站 乘坐109路,在“大钟楼”下车,“大钟楼”公交站的东边就是“包公祠”。 直达 中间经过 1 站 乘 109路 从 鼓楼桥 站上车,经过 三中 站,在 大钟楼 站下车。 【 线路名称 】 109 【 起 点 站 】 市城建医院 【 终 。...[详细]
  • 合肥火车站到淮海路李鸿章故居多远?怎么坐车

    公交线路:801路,全程约3.4公里 1、从火车站乘坐801路,经过4站, 到达逍遥津站 2、步行约370米,到达李鸿章故居(合肥)百度地图...[详细]
  • 合肥李鸿章故居那里的风景好不好?

    里面就是些当时的建筑 什么前厅、后院、小姐楼之类的 是还原当年李鸿章在的时候的情景 具体要看个人的兴趣点了 我觉得还好 就是门票20稍微有点不值得 10元差不多了...[详细]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分享,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有效性负责。

去分享到

李鸿章故居评论 761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马上注册

0/140

  • 真实点评:
  • 李鸿章的评价
  • 李鸿章故居门票
  • 李鸿章后代有三位亿万富翁
  • 合肥李鸿章故居
  • 张春桥故居
  • 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 李鸿章五日瘦身汤官网
  • 李鸿章故居导游词
  • ttrt6tet2013-01-19 08:54

    这可是大美利坚天子啊!
  • ycsxdympngeq2015-05-13 16:11

    情景剧,说李鸿章的
  • 疯儿9982015-11-10 14:33

    那有空还是去紫蓬山吧,李鸿章都去过了
  • 兔兔兔爱宝宝2016-03-21 04:09

    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知难而进,那么多的人都知难而退畏缩不前,国势危如垒卵
  • jeffchen03212013-06-25 23:20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